资阳万惠达

搜索
查看: 40689|回复: 1

【最爱资阳·游记】泸定桥上铁索寒

[复制链接]

94

主题

11

回帖

569

积分

里正

Rank: 3Rank: 3

积分
569
发表于 2023-9-25 09: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四川资阳
本帖最后由 陈祥俊 于 2023-9-25 09:20 编辑

泸定桥铁索寒


文/陈祥俊



  2023年9月17日上午10时,“战友军嫂旅行团”一行14人在三辆轿车的承载下,从金口河峡谷中的胜利村出发,驱车180公里,来到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的泸定桥西岸,购票、排队、查验身份证后,除两名军嫂因恐高不敢过桥外,其余12人于15时16分从西桥头踏上泸定桥,向对岸的东桥头走去。
  踏上桥面,河风吹拂,桥下是自北向南奔腾咆啸的大渡河水,桥上是双膝微屈,相互搀扶着过桥的游客。由于风力的作用和游客极不协调的踩踏,桥身起伏荡漾,左右摇摆,如泛轻舟,人们只能一步一晃,小心翼翼过桥。
  到了桥中心,铁链和扣环相互撞击、摩擦发出叮当的声,如风铃牛铎,清晰震耳,仿佛是当年红军勇士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飞夺泸定桥”时发出的呐喊和怒吼。
  1935年5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1军团1师1团1营2连的17名勇士由连长熊尚林率领,在营长孙继先的指挥下从石棉县安顺场成功强渡大渡河,使1军团1师、干部团全部渡过大渡河。因水流湍急,不能架桥,要用仅有的4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时间,而国民党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竣。5月26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作出了“夺取泸定桥为渡河点”的决定:由刘伯承、聂荣臻率1军团1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为此,毛泽东下达了死命令:左路军必须在3天内,右路军必须在2天半内赶到泸定桥。左路军由2师4团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率领为前锋沿大渡河右岸攻击前进。5月28日,红4团接令后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清晨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80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各1个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下午4点,黄开湘、杨成武亲临桥头指挥,向敌人发起总攻。由2连连长廖大珠、政治指导员王海云、四班副班长刘梓华等22名勇士组成的夺桥突击队,手持短枪,身背马刀,腰缠手榴弹,冒着东岸敌人的火力封锁,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在铁索桥上匍匐射击前进。跟在他们后面的是3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经过两个小时的激烈战斗,便奇绝惊险地飞夺了泸定桥。后续部队紧跟过桥,占领泸定城,和左岸北上的红1师会合,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借助大渡河天险将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战后,为了表彰红4团的功勋,中革军委给夺桥突击队勇士们每人颁发了一套列宁服、一支钢笔、一个日记本、一个搪瓷碗、一双筷子的奖品。
  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红1、2、4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中有7位元帅长征时经过了泸定桥。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的大渡河上,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长的悬挂式铁索桥。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为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解决汉藏地区道路梗阻,促进西南边疆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交流,康熙皇帝下旨在大渡河上修建一座桥梁。人们利用“索渡原理”,先将粗竹索系于河两岸,每根竹索上穿上10多个短竹筒后,再将铁链系在竹筒上,最后从对岸拉动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完成铁索输送。铁索跨河后,人们在两岸利用大块条石修建坚固的桥头,然后在两端桥头内挖深井,并且在井底用生铁浇铸横向卧龙桩和纵向地龙桩;最后所有铁链与地龙桩相连,底面铁链上铺设木板形成桥面,各铁链相互环扣成桥。1706年5月15日(清康熙四十五年四月四日),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凝结了全国各地无数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心血,一座横跨大渡河两岸100米,由桥身、桥台、桥亭三部分组成,13根101.67米长的铁链,12164个外径9厘米、扣环长17-21厘米的铁环,桥面铁索重约21吨,外加桥台地龙桩、卧龙桩,累计用铁共达40余吨的名副其实的大铁桥,终于全部合龙告竣。一生励精图治、文韬武略的康熙皇帝取“泸水平定”之意,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并将字体立御碑于桥头,碑文正文为“泸定桥”,横批为“一统山河”。泸定桥开始成为连接川藏地区的交通纽带,泸定县也因此而得名。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微喘着的我走出东桥头,穿过马路,来到《御制泸定桥碑记》亭前,《碑记》记曰:“蜀自成都行七百余里,至建昌道属之化林营。化林所隶曰沈村,曰烹坝,曰子牛,皆泸河旧渡口,而入打箭炉所经之道也。考水经注泸水源出曲罗,而未明指何地。按图志,大渡河水即泸水也!大渡河源出吐番,汇番境诸水至鱼通河而合流入内地,则从来远矣。打箭炉未详所始,蜀人传汉诸葛武乡侯亮铸军器于此故名。元设长河西宣慰等司,明因之。允藏番入贡及市茶,皆取道焉。自明末蜀被寇乱,番人窃踞西炉,迄至本朝,犹阻声教。顷者黠番肆虐,戕害我明正土官,侵逼河东地,罪不容逭。康熙三十九年冬,遣发师旅,三路徂征,四十年春,师入克之。土壤千里,悉隶版图,锅庄木鸦万二千余户,接踵归附。而西炉之道遂通。然入炉必经泸水,而渡泸向无桥梁。巡抚能泰奏言:泸河三渡口,高崖夹峙,一水中流,雷犇矢激,不可施舟楫,行人援索悬渡,险莫甚焉!兹偕提臣岳升龙相度形势,距化林营八十余里山趾坦平地,名安乐,拟即其处仿铁索桥规制建桥,以便行旅。朕嘉其意,诏从所请。于是鸠工构造,桥东西长三十一丈一尺,宽九尺,施索九条,索之长,视桥身余八丈而赢,覆板木于上,而又翼以扶栏,镇以梁柱,镕铁以庀事。桥成,凡使命之往来,邮传之络绎,军民商贾之车徒负载,咸得安驱疾驰,而不致病於跋涉。绘图来上,深惬朕怀。爰赐桥名曰泸定,在事著劳诸臣,并优诏奖叙,仍申命设兵戍守,夫事无小大,期于利民。功无难易,贵于经久。然即肇逮兹,去危即安。继自今岁时加缮修,协力维护,皆官斯土者责也!尚永保勿坏,以为斯民贻无穷之利。是为记。康熙四十七年二月初三日”
  阅完《碑记》,回望两山夹一河的佳域胜景和第二拨从东向西过桥的游客,不禁思绪纷飞,随索桥摆动,伴河水湍流。思皇上体民,匠人用心,才有横空出世第一桥;想红军神勇,前赴后继,才有锦绣中华立东方;看秋阳高悬,朗朗晴空,霄壤万物渺不屑。
活在当下,珍惜当下!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是境界,是智慧,是泸定桥上铁索寒的深深感悟。
  泸定桥,一座民族团结安定的桥,革命成功的桥,旅游胜地的桥。


(2023年9月23日 撰于资阳市雁江区书台雅居之舍)

401

主题

234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积分
54227
发表于 2023-9-25 16: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资阳
又一力作!为陈老师点赞!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