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万惠达

搜索
查看: 1615|回复: 0

【2021.5.10萌缘早读】苏雪林《青春》(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10 01: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四川

中年人或老年人见了青年,觉得不胜其健羡之至,而青年却似乎不能充分地了解青春之乐。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谁说不是一条真理?好像我们称孩子的时代为黄金,其实孩子果真知道自己快乐么?他们不自知其乐,而我们强名之为乐,我总觉得有点勉强。
再者青年总是糊涂的,无经验的。以读书研究而论,他们往往不知门径与方法,浪费精神气力而所得无多。又血气正盛、嗜好的拘牵、情欲的缠纠、冲动的驱策、野心的引诱,使他们陷于空想、狂热、苦恼、追求;以及一切烦闷之中,如苍蝇之落于蛛网,愈挣扎缚束愈紧。其甚者从此趋于堕落之途,及其觉悟已老大徒伤悲了。若能以中年人的明智,老年人的淡泊,控制青年的精力,使它向正当的道路上发展,则青年的前途,岂不更远大,而其成功岂不更快呢。     
仿佛记得英国某诗人有再来一次的歌,中年老年之希望恢复青春,也无非是受这“再来一次”的意识之刺激罢了。祖与父之热心教育其子孙,何尝不是因为觉得自己老了,无能为了,所以想利用青年的可塑性,将他们搏成一尊比自己更完全更优美的活像。当他们教育青年学习时,凭自己过去的经验,授与青年以比较简捷的方法。将自己辛苦探索出来的路线,指导青年,免得他们再迂回曲折地乱撞。他们未曾实现的希望,要在后一代人身上实现,他们没有满足的野心,要叫后一代人来替他们满足。他们的梦,他们的愿望,他们奢侈的贪求,本来都已成了空花了,现在却想在后代人头上收积其甘芳丰硕的果实。因此,当他们勤勤恳恳地教导子孙时,与其说是由于慈爱,无宁说出于自私,与其说是在替子孙打算,无宁说是自己慰安。这是另一种“夺舍法”;但人类的文化却由此而进步,而生命的意义却靠此而完成。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