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资阳万惠达

搜索
查看: 1539|回复: 0

“35岁门槛”,该打破吗?

[复制链接]

33

主题

1

回帖

882

积分

县令

Rank: 4

积分
882
发表于 2022-3-17 10: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四川资阳
本帖最后由 小叶同学 于 2022-3-17 10:19 编辑

这种偏好年轻人的倾向,在追求创新和效率的互联网大厂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好几家互联网巨头员工的平均年龄都低于30岁,这让人好奇,35+的职员去哪了?
82f4a56c0f5c30ce44b96b76892db3d.png

(视觉中国/ 图)

“35岁门槛”过时了
有可能是被优化了。
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当你25岁和35岁的人做同样的事时,你是“人力资源”;当你35岁和25岁的人做同样的事时,你是“人力成本”。
诚如学者朱国玮所言:“中国长期以来的人口红利,让企业用工习惯了‘掐尖’的用人方式和超时超量的工作强度,但‘35岁职场荣枯线’实际折射了单位用人理念的误区,即注重劳动力‘便宜、好用’,而忽视产业转型升级背后所需要的人力支撑、资源经验储备。这样的用人导向,很容易陷入产业、用工‘内卷’恶性循环。”
对于人力资源来说,便宜好用是一方面,但经验也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用完即弃”也是严重缺乏人文关怀的行为,不仅容易加剧员工的焦虑,也很难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忠诚度,继而影响人才创造力的发挥。
在十多年前,受教育水平并不那么高,年轻人入职的年龄也普遍较低。可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升,职工的入职年龄在不断增长。“35岁门槛”在过去或许是合理的,但在当下就愈发显得“过时”。
2011年,我国社会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到2021年,已经提高到10.9年,“十四五”时期还将继续提高至11.3年。一个人假若读到博士毕业,基本都已经30岁了,如若再读个博士后可能都35岁了。求职市场仍沿用十多前的“35岁门槛”,就等于把那些受过最多教育的人拦在门外了。
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我国劳动力结构也在发生变化,1985-2018年间,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从32.23岁上升到38.39岁,其中城镇38.37岁,农村38.42岁。这意味着,35岁的限制标准已远低于社会的平均年龄了。
延迟退休已是大势所趋,年轻劳动力不可避免地减少,35岁+的求职者将成为很重要的求职主体。“35岁门槛”已滞后于时代发展需求。
95bd2abcef2c9e6832fef1640b76844.png

(视觉中国/ 图)
可以有“门槛”但需更优化
求职招聘中可以存在“门槛”(比如年龄的、学历的、专业的),完全取消招聘“门槛”既不现实,也会给人才选拔带来更多的干扰。但是,有必要对于“35岁门槛”进行优化。
一方面,全社会要普遍性放开35岁的限制,像渐进式延迟退休一样,把“门槛”不断往后移,譬如将“35岁门槛”调整为“40岁门槛”。这一点,一些省份的公务员考试已经在放宽了,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在职)的报考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
另一方面,要畅通35岁+员工的求职渠道,让真正的人才获得施展才能的舞台。
求职市场上的35+人员,绝非都是因为能力不足被“淘汰”的,他们当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有着丰富的经验、不俗的能力,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需要重新求职。对于这部分年龄偏大、有经验、有拼劲、懂技术的优秀人才,年龄门槛应允许适当放低。
对于个体而言,也不必过于焦虑。
去年12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16-24岁人口为14.3%,25-59岁人口为4.4%。35岁+危机当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在互联网上的庞大声量却令人产生一种错觉:35岁+的天要塌了。舆论讨论甚嚣尘上,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那么严峻,35+人群的失业率并没那么高。
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年龄阶段,都应该有积极的心态、有不断学习的能力、有闯劲和干劲。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员工已经超过35岁了,在原来单位从事的还是可以随时被替换的工作,工作能力没有明显提升,也没真正攒下什么有价值的经验,那么他被单位淘汰,并不能怪到年龄头上;他在求职应聘中碰到钉子,也不能怪到招聘的年龄门槛上。
至于年轻人,年轻的确是资本,可如果工作态度好高骛远、心猿意马、懒惰麻木,那么你再年轻,求职之路也会处处有“门槛”。
总的来说,作为过去时代的产物,“35岁门槛”可以优化了。年龄是一道客观“门槛”,每个人的工作能力则是主观的“门槛”,能力越强门槛越低。我们需要更友好的求职环境,也需要确保自己有一个良好的竞争状态。
来源::南方周末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